2018-03-18 22:37?來源 澎湃新聞
諾亞方舟研究計劃:3月14日,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接受專訪,說科普,斥謠言,談科研體制轉化,講創新驅動發展等,武向平稱科學家很瘋狂,真要推出諾亞方舟研究計劃。
諾亞方舟研究計劃: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
現實中的科普
“一些地方辦的科普大學,很多人去看的就是繪畫、書法”
澎湃新聞:有媒體報道了你在分組討論上的一個關于科普的發言,說“很多專家一年發表了多篇論文,但對老百姓關心的話題卻沒辦法給出解答”。這引起了不少爭議,你為什么會有這個說法?
武向平:這篇報道其實有些夸張。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題中之意,我實際上表達的是,不是任何一個科學家都適合科普。因為科普需要把深奧的科學道理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來,語言表達要簡單易懂,必須形象具體,用老百姓的言語把高深的知識講述清楚,還要同生活、藝術等盡量結合。科學家的職責是科研,但有義務回報社會,把你研究領域里的專業知識告訴人們。
澎湃新聞:你對我國科普的現狀有什么見解?據了解,你一直倡導科學普及事業也積極投身其中。
武向平:現在地方各級政府都非常重視科普工作,鼓勵科普進校園、進社區、下基層,但我們真正去地方做調研的時候,發現實際效果不是很理想。舉個例子,某個示范科普社區,展示給我們的是書法、繪畫、地方戲曲表演。還有一個科普社區,圖書館里擺的是武俠小說。不可否認,基層熱情很高,但科普到底應該普什么,一些基層領導還沒明白,對科普的理解有偏差,把傳統文化也納入了科普。一些地方辦的科普大學,除了老年人關心的保健,很多人去看的就是繪畫、書法等。
那么科學家們去參與科普,是不是就圓滿了呢?事實也并非如此。盡管科學家熱情很高,想把自己的知識傳播出去,但卻找不到好的渠道,對接不上。主動科普是很困難的,一些人想去普及某方面的知識,學校并不接納,我們非常理解,因為有教學秩序和任務,不是想科普就能科普的。
另一個反映比較多的問題是,科學家以做報告的方式科普,受眾是有限的,于是就希望通過媒體傳播出去,有時媒體傳播的聲音不是科學家的本意,所以科學家和媒體間的對接也沒有建立好。但是由科學家自己來寫篇科普文章,看的人又不多。如何在保持科學嚴謹的基礎上通過媒體科普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中提到,到2020年全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要達到10%。科協做了多年的努力,2015年的統計到了6個百分點。這個目標的實現在城市是沒有問題的,北京、上海都達到了18%左右,而農村只有2-5%,東西部、山區和城市之間的差距非常大,教育、科技資源配置相當不平衡,在發達地區,學校建有圖書館,先進的實驗室,但農村學校卻差得非常遠,特別是偏遠地區,比如云南山區的一些學校,連最基本的實驗器材都不存在,更別說實驗室。好在國家重視,有政策支持,但科普事業任重而道遠。
澎湃新聞:那該如何實現真正意義的科普?
武向平:科普是科學知識的普及。首先老百姓得能理解,要從百姓關心的問題著手,比如食品安全、醫藥健康,讓他們聽得進去,而不是被另一群人忽悠去買保健品,要讓一批科研人員下基層,給大眾傳授科學道理。還要定期舉辦一些科普活動,結合我國的國情,以小孩子為主體。比如孩子們自己做一些小科技作品向社區居民展示并普及知識,效果比較好,因為自己的小孩直接參與了,家長就愿意去,互動交流就很好。
另一方面,可以推動科普商業化運作,主要針對青少年,因為他們追星。我們昨天小組會還在討論,可以讓明星去做科普代言人,香港這么做過,效果挺好,內地其實也可以學習,傳播科普知識本來就是公益事業的一部分。最后,關于教育科技資源的平衡,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目前,我國農村人口比例依然很高,這一部分人素質提高了,整體素質才能提高,所以就需要政府主導,從教育前端開始,資源配置有所傾斜。
“瘋狂”的科學家
“提出了一個非常瘋狂的研究計劃,推動‘諾亞方舟’計劃”
澎湃新聞:中國天文學研究在國際上處在什么地位?
武向平:天文學研究有個特點,取決于“大設備”。如果一個國家經濟落后,連望遠鏡都造不起來,只能依靠別人的設備或只是從事理論研究,就幾乎沒有第一發現的機會。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在天文學研究上加大了投入,雖然在某些領域的設備方面和國際上有一些差距,但我們追趕的速度很快。而在人才方面,國內培養的人才、歸國人才越來越多,隊伍力量逐步加強。很多高校也都成立了天文系,“后備軍”也有了,一些尖端設備也在建,現今在一些領域上,我們可以達到“并跑”的程度。
天文學研究對象分不同的層次,覆蓋范圍十分廣泛,從太陽、銀河系到宇宙,只要是天上的,什么都研究。天文學研究也分波段,從最長的無線電波到最高能的伽瑪射線、中微子等。特別是,最近十年天文學發展得特別快,未來十年將會有很多新的突破。
澎湃新聞:之前刷到您的一條朋友圈,您形容正在接觸的一些科學家很“瘋狂”,為什么用這個詞來形容科學家們?
武向平:我們在研究“下一個能對人類視覺上認識宇宙產生沖擊的是什么”,答案是中微子。中微子是一種極小的粒子,沒有質量,運動和光速一樣快,沿直線傳播,可以輕而易舉穿過地球,如果你能把中微子抓到,通過中微子就可以觀測宇宙。關于怎么建一個中微子望遠鏡,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已經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取得了一些進展。一些科學家注意到,新疆巨大的天山山脈是由巖石構成的,是理想的中微子靶場。中微子和巖石一旦發生作用,如果能抓到的話,就能看到中微子,于是大家就幻想著把天山變成一個中微子望遠鏡。其實現在技術上已經過關了,利用無線電技術,只要把小型的天線布得足夠多,就能看到中微子次級粒子產生的無線電輻射。但這件事情實現起來難度很大,去過天山的人都知道,如何在天山上架設20萬只天線?可是大家依然討論得熱火朝天,所以我說國際上的一些科學家其實很“瘋狂”。
澎湃新聞:您也是科學家,您覺得自己瘋狂嗎?
武向平:科學家有執著的追求,要想干成一件事情,就要不惜一切代價把它干成。比如我在新疆天山里做試驗十多年,從一個帳篷扎在草地上開始。無論嚴寒酷暑,那時候不覺得如何,直到如今回憶起來,真的是一種瘋狂。我們現在也提出了一個非常瘋狂的研究計劃,就是推動一個“諾亞方舟”計劃,承載尋找地球以外人類賴以生存之第二家園,和籌謀建造地球遭遇毀滅性災難時之庇護所這樣的雙重使命。科學家就是站在時代前沿的人,引領科技創新改革的人。
科學假新聞與“民科”
有的假新聞“一些老百姓看了就信,個別領導也信了”
澎湃新聞:互聯網的信息傳播范圍越來越廣,傳播速度越來越快,您上面也提到,有不少關于科學的虛假新聞。
武向平:雖然科學新聞的傳播可以通過靈活的方式,深入淺出,激發民眾的求知欲,但不能將科學新聞娛樂化。以網絡上關于“天眼”的新聞為例,百度上發布和轉發的“中國天眼再接收‘外星人’信號!日歐聯手求公布,美國醋意難消”;“外國專家:中國已經破解外星人信號,竟是一條求救信息?”;“中國天眼發現第二地球,水資源是地球的10倍。將成為人類未來的家園”…… 這些全是蓄意制造的虛假內容,一些老百姓看了就信,個別領導也信了。所以我們在想怎么才能杜絕假新聞。即使我們解釋那是假新聞,可假新聞仍然在網絡上存在。比如去年有媒體報道紫菜是塑料做的,官方已經辟謠了,但網上一查,這個謠言依然存在。科學家出面辟了謠,但謠言已經傳播出去了。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應該怎么去解決?
武向平:建議自媒體對于科技新聞要有嚴格的發稿審核機制或者技術監管制度,科學新聞稿件最好讓該領域的顧問審查后再發表。科學上不能虛造新聞。一旦出現謠言,第一要及時清理掉,第二要有相應的問責機制。
澎湃新聞:近些年科學界還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話題,是關于“民科”,您怎么看?
武向平:“民科”我也接觸過,有人曾經寫信跟我說,他發現了新的太陽系運動規律,覺得牛頓不對。我又不好意思打擊別人積極性,只好推脫自己是研究無線電的,你說的這些我不懂,不然沒法擺脫。
其實對于“民科”,并不用擔心,雖然他接觸的人多,但他很難把自己的東西形象地表達出來。很少有老百姓接受民科給他們普及的東西,第一是沒權威性,別人不認可;第二,說的多了引起別人反感,堅稱自己的東西是對的,又找不到有力的證據來支持。從事科學研究還是需要專門的素質訓練和培養,基本素養是必須具備的。
諾亞方舟(希伯來語:???? ??Teyvat Noa?;英語:Noah's Ark),又譯挪亞方舟,是《希伯來圣經·創世紀》中的故事。
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只,但也有許多的形象繪畫描繪為近似船形船只,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記載中諾亞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這段故事分別被紀錄在《希伯來圣經·創世紀》(《舊約圣經·創世紀》)以及伊斯蘭教的《古蘭經》。
諾亞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
諾亞方舟真的只是存在于經書中,還是真的存在過呢?經書中記載的不僅僅是一本經典,有時候甚至記錄這歷史,一些史前歷史。
現在有研究人員發現,在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發現了一個很像船的遺跡。據推測,諾亞方舟可能曾經就停留在這里。
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發現了一個很像船的遺跡
根據經書里的故事,諾亞受到神的旨意,到處收集動植物,每個種類都要一公一母,全部上他的船,一起逃難。神后來用大洪水洗凈世界,而諾亞方舟上的動植物得以在地球上延續下來。
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發現了一個很像船的遺跡
根據經書寫道,諾亞的方舟在150天后停在一個叫做亞拉臘的山上。那么,這個亞拉臘山就是現在土耳其的阿格里山嗎?
美國研究家保羅說:“我主要是想要知道這個地點附近,是不是可以找出過去有發生大災難的證明,我覺得我們需要用真正的科學研究來查明真相。”
土耳其的阿格里山上,發現了一個很像船的遺跡,所以說,如果能在阿格里山找到諾亞方舟的一些蜘絲馬跡,這將極大有利證明諾亞方舟的存在,以及它最后的停靠地點。
本文“”來源:http://www.zhenzhibao.cn/keji/xwzt/70260.html,轉載必須保留網址。編輯: 記者 趙實